其他

【科技创新巡​礼】大协同锻就技术新高度丨中船集团以协同创新为抓手推动科技融通发展

2017-09-22 顾鹏程 中船集团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呼之欲出,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空前活跃,各国间、不同产业之间、产业内部的协同创新活动不断加强。开展持久、广泛、深入的协同创新活动,提升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水平,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途径。


作为传统产业之一的造船业,在面临新技术革命带来猛烈冲击的同时,也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大数据、3D打印、新能源等来自其他学科和行业的革命性新技术风起云涌,推动着船舶行业快速改变以往单兵作战、自成一体的研发模式,越来越多地向协同创新、融通发展的新模式转变。近几年,世界主要造船企业纷纷加大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协同创新力度,希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获得产业发展新优势。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及实施“军民融合”“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重大国家战略,对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中国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产业联盟等协同创新机构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抢占科技研发的制高点,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大力开展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创新融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


坚持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抓手,构建起行业性协同创新平台和生态体系。新技术革命是一场技术群的革命,多学科协同研究、以高度复杂和巨大投入为特征的“大科学”时代正在来临。顺应创新模式变革的潮流,中船集团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开展实施了大型国产豪华邮轮、船用低速机、智能船舶等重大创新工程,牵头国内外主要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构建起各有分工、协同发展的高效融通的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在实施船用低速机工程重大专项的过程中,通过探索低速机“政、产、学、研、用”的科研合作新模式,建设“1+2+N”的船用低速机创新生态体系,实现低速机产业链上各组织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在校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等领域作出了有益尝试,协同创新已经成为科研项目开展的重要形式,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齐头并进的研发模式。



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步伐,广泛开展联合研发、技术引进和合资合作,实现研发能力快速提升。围绕液化天然气(LNG)产业链、新一代船型开发、极地装备等关键领域,牵头开展了数十项联合工业项目(JIP),储备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和先进产品。引进MTU系列高速机、瓦锡兰压载水处理系统、西门子1DB系列船用发电机、GTT公司LNG船修理技术,快速补齐动力机电配套领域短板。成功收购瓦锡兰低速机研发业务,一举获得欧洲百年低速机发展积累的海量工程试验数据库、400多项专利技术和300多人的国际化研发设计团队,跨越式提升我国低速机自主研发能力。初步实现了从技术引进为主向技术引进、联合研发、技术并购等多种形式共同推进的科技合作新模式的转变,对中船集团国际化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强科技交流,拓宽合作网络,打造协同创新的新格局。近年来,中船集团的科技合作网络不断拓展,与BV集团、GTT公司、大连理工大学、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国内外优势企业、科研机构、著名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从顶层框架上确立了协同创新的新伙伴、新模式、新领域。巩固和深化定期双边交流机制,与日本邮船、日本船级社、DNV GL等合作伙伴建立了技术研讨会、战略研讨会、创新论坛等多层次的交流合作体系,密切跟踪行业最新技术发展动态,推动新技术的广泛研究和应用,引领了智能船舶、智能制造等技术的行业发展浪潮。创新技术合作模式,与江苏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船舶高效焊接技术、无人船技术与系统2个联合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以中船集团为中心、辐射主要合作伙伴的技术合作网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创新要素将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口浪尖,中船集团将继续高擎创新大旗,瞄准世界船海产业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全方位加强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不断拓宽技术来源,推动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齐头并进,为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创新型海洋装备集团而努力奋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